教授在课堂上提问:“‘不自由,宁为死’这句话是谁说的?”
 
教室里一片寂静,隔了一会儿,才有人用熟练的日语答道:“1777年,帕特里克·亨利说的。”
 
“对,同学们,刚才回答问题的是日本学生,你们生长在美国的回答不出来,而来自日本的学生却能回答,多可怜啊!”
 
“把日本人干掉!”
 
教室后面有人说。
 
“谁,这是谁说的?”
 
教授忙问。
 
“1945年,杜鲁门总统说的。”
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:解释笑话😂
点击查看全部
该笑话通过历史梗的双层嵌套实现意外反转:第一层是日本学生准确回答美国独立战争名言的讽刺性对比,第二层以‘干掉日本人’的暴力台词突然转向二战结局,引用杜鲁门投原子弹的历史事实完成闭环。利用美日历史关系的错位感制造荒诞,既符合‘预期违背’和‘反转力度’原则,又通过‘1945年’的时间坐标触发听众对二战的知识联想,形成延迟笑点。语言结构采用经典的三段式问答(教授提问-学生回答-第三者暴论),节奏干净利落,且每个回答都精准匹配提问者期待的‘名人+年份’格式,在形式重复中强化荒诞反差。但存在轻微文化门槛,需听众同时了解帕特里克·亨利的名言和广岛原子弹背景,否则可能削弱笑果。
343
收藏
2024/09/27 16: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