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人的官是花钱买来的,此人不大识字。
 
一天,他坐堂问案,书吏呈上名单,上面开列原告、被告、证人三人,原告叫郁工耒,被告叫齐卞丢,证人叫新釜。
 
官拿笔点原告郁工耒,误唤道:“都上来!”
 
三个人就一齐上了堂。
 
官怒,说:“本县叫原告一人,你们为什么全上来?”
 
书吏在旁不好直说他念错了,就禀告说:“原告名字,另有念法,叫郁工耒,不叫‘都上来’。”
 
官又点被告齐卞丢,误叫:“齐下去!”
 
三个人又一齐退下去。
 
官又怒,说:“本县叫被告一人,为什么又全下去?”
 
书吏又禀道:“被告名字,也另有念法,叫齐卞丢,不叫‘齐下去’。”
 
官说:“既然如此,证人的名字,你说该念什么?”
 
书吏说:“叫新釜。”
 
官转怒而喜道:“我就估量他必定另有念法,不然我要叫他作‘亲爹’了。”
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:解释笑话😂
点击查看全部
该笑话通过三重谐音误读制造递进式笑点,层层叠加形成强烈喜剧效果。官员将‘郁工耒’误读为‘都上来’引发首次误会,接着‘齐卞丢’误作‘齐下去’强化模式重复,最终‘新釜’与‘亲爹’的谐音暗藏最大反转,在暴露官员无知本质的同时,结尾的潜在伦理冒犯(误叫证人作爹)因未实际发生而保持安全边界。文言姓名设计既符合古代买官者的文化缺陷设定,又让现代读者产生‘文盲掌权’的荒诞共鸣,语言节奏把控精准,每个误读单元保持相似结构却暗藏升级陷阱,符合相声‘三翻四抖’的经典技法。
150
收藏
2024/09/27 15: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