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读书人号“吉人”,一天新结识一位朋友,彼此通了姓名。
过了几天,朋友写信称他为“击人”。等到两人相见,吉人笑道:“我手无缚鸡之力,不能击人,贱号是‘大吉’之‘吉’啊。”
过了几天,朋友又写信,写作“戟人”。吉人见到朋友说:“你怎么同我开玩笑?我不是武夫,怎能挥得动戟矛?”
朋友说:“你自己说是‘大戟’之‘戟’,我记得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上有红芽大戟。就是这个‘戟’字。”
吉人说:“不是啊,我的号是‘牛眠吉地’(葬地)的‘吉’。”
过了几天,朋友写信称他为“棘人”(为父母守丧的孝子)。吉人见了大怒,便去跟朋友论理。
朋友也发火道:“你自己说‘棘’,难道荆天棘地,不是这个棘吗?”
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:解释笑话😂
该笑话通过多重谐音误解制造荒诞感,符合中文语言特性。核心笑点在于‘吉’字在三次通信中被曲解为‘击’‘戟’‘棘’,每次曲解都依托不同典籍(如《本草纲目》红芽大戟)或民俗典故(如葬地吉穴、守丧棘人),形成知识错位引发的幽默。朋友强行附会典籍的狡辩与吉人层层升级的恼怒形成反差,暗合‘三翻四抖’节奏,最终以‘荆天棘地’收尾实现语义滑坡的喜剧效果。但因依赖特定文化背景(需理解丧葬术语及古籍引用),对部分受众可能存在理解门槛,削弱了普适性。
2024/09/27 15:07


粤ICP备2023068874号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