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晚上,给一个五岁小孩剪头发,期间和他各种聊天,只为不让他哭。聊到葫芦娃,他就说他要种一个葫芦,然后我就说:“是不是就会长出来七个葫芦娃?”
 
小孩说:“不会-_-||”
 
我:“为啥不会?”
 
“别人都能啊。”
 
小孩:“因为我不是爷爷,我是孙子,是孙子,孙子,子…”
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:解释笑话😂
点击查看全部
该对话通过身份错位制造了精妙的喜剧效果。首先利用《葫芦娃》这一全民IP触发受众共同记忆,随后在成人惯性思维(种葫芦得葫芦娃)与儿童逻辑(身份决定功能)的碰撞中形成反差。小孩三次强调'孙子'的递进式重复,既符合儿童较真的语言特征,又暗含'子'字回音的谐趣。结尾通过角色身份解构经典叙事逻辑,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,且'孙子'在中文语境中的双重含义(亲属称谓/俚语)形成了安全范围内的冒犯快感。整个对话节奏张弛有度,从日常理发场景自然过渡到奇幻讨论,最后落回身份认知的错位反转,符合'三翻四抖'的喜剧结构。
308
收藏
2024/09/27 12: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