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外地来玩的亲戚去火车站,叫了辆滴滴打车,我没上车。
 
几十分钟后提示付款时发现,平常就二十出头的车费,这次将近四十。打电话过去问情况,司机说他不熟悉路,开过了一个路口不能调头,只能绕个大圈回头,所以路远了。本来听他的确是外地口音,也就想算了。
 
结果听到手机里司机似乎在和旁边的人说:“马上来,有个傻B为了十几块钱还问三问四。”
 
用这软件也好几年了,第一次投诉决定就是你了。
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:解释笑话😂
点击查看全部
该故事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构建了强共鸣基础(打车绕路、费用异常),在铺垫阶段用司机绕路的外地口音合理化事件,却在结尾处通过司机与旁人的对话形成双重反转:既揭露司机说谎(能马上赴约证明未绕路),又用背地辱骂打破用户最后一丝宽容。语言简洁地利用‘傻B’脏话作为爆点,精准踩中当代人面对服务欺诈时的憋屈情绪,并通过用户从隐忍到投诉的行为转变完成压力释放。司机‘开过路口不能调头’的借口与‘马上来’的自相矛盾,以及用户多年未投诉却在此破例的对比,强化了荒诞感。符合延迟笑点(需反应司机逻辑漏洞)和分享欲(适合作为反套路维权案例传播)特征。
320
收藏
2024/09/27 18: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