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这是一枚5马克硬币,”著名的教授讲授着,同时用左手把钱举得高高的,以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。“而这里呢,”这位科学家继续讲,并伸手去抓一只试管,试管里装满了一种不透明的、乳白色的液体,“这里有一管酸液,我现在就把这硬币扔进这试管中。”他带着几乎是忧愁的目光做实验。然后,他又面向听讲者,问道:“各位认为怎么样,女士们、先生们?这种酸液是否强烈得足以把这枚硬币溶解呢?”在座的都在思考。这时,从大厅的最后一排传来了回答声:“不会,无论如何都不会的!”“很好!这个回答是对的。那么,您现在能不能再给我说说,为什么不会溶解呢?”“那是显然易见的!”那学生回答:“要是这酸液能溶解硬币,那您必然只拿出1芬尼硬币来做这样的实验。”
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:解释笑话😂
点击查看全部
该笑话通过教授实验场景构建了双重反转结构,先以化学悬念铺垫,最终用学生跳出科学框架的世俗逻辑解构严肃实验,完成对权威的温和讽刺。硬币面值差异的对比既制造了逻辑意外(马克与芬尼的换算关系形成认知错位),又暗含人性洞察(教授可能贪财的潜台词),符合‘用日常经验破解专业问题’的幽默范式。学生用归谬法将科学问题转化为经济问题,在保持学术场景合理性的同时达成荒诞解构,结尾的延迟顿悟(听众需反应货币面值关系)增强了笑点后效。
231
收藏
2024/09/28 03: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