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天,有一个醉汉上了一班公车,坐在一个神父身边。
这个醉汉的衬衫很脏,脸上布满了女人的红唇印,口袋里还放了个空酒瓶。
他拿出份报纸看了一会儿,问神父说:“神父,得关节炎的原因是什么?”
“它是因为浪费生命、和妓女鬼混、酗酒和不自重所引起的。”神父如是说。
“噢,我真该死!”醉汉喃喃地说道。
神父想了一下,觉得不对,向醉汉道歉道:“对不起,我不应该这么直接。你患关节炎多久了?”
“不是我,神父。是报纸上写说教皇得了关节炎。”
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:解释笑话😂
这个笑话通过醉汉与神父的对话制造了强烈的反转效果。醉汉邋遢的形象与神父严肃的回答形成鲜明对比,当醉汉说出‘是报纸上写说教皇得了关节炎’时,既打破了神父说教的语境,又通过权威人物(教皇)与堕落行为(酗酒、妓女)的荒谬关联制造了荒诞感。语言简洁,铺垫自然,神父的两次态度转变(先批判后道歉)增强了节奏感,结尾将矛盾转移到教皇身上既规避了对特定群体的直接冒犯,又完成了对刻板印象的幽默解构。符合‘意外与反转’‘语言技巧’‘冒犯边界’等多重标准,具备延迟笑点和分享价值。
2024/09/27 20: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