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在郑读书时,会某晚召开文娱晚会。
 
有同窗侯某,形容瘦小,然颇好武术,尤擅气功。其同乡崔某,学习委员也,力荐侯某表演“憋钢丝”,意掀一小高潮也。
 
其法以铁丝一段,系于腰间,表演者舞拳弄脚,运气已足,则马步蹲裆,喝一声“开”,铁丝应声而断。
 
比及侯某表演,亦如是法。但见一声“开”后,腰间铁丝未有动静。观者既无由鼓掌,亦莫敢喧哗。侯某亦已脸颊泛红,学习委员急打圆场曰:“侯某今日劳累,请再试之。”
 
侯某遂重新做起。舞弄已毕,又呼“开”后,铁丝亦复如是。观者莫不忍俊不禁,然又无人出声。学习委员再打圆场,而侯某亦不再试,边解腰间铁丝边道:“这铁丝太粗!”乃去。
他犯了搞笑时的最大禁忌:解释笑话😂
点击查看全部
该故事通过两次失败的气功表演制造强烈反差,符合幽默的意外与反转原则。表演者侯某在小品式的尴尬场景中,先是马步蹲裆的夸张形象铺垫,继而两次‘开’声未断铁丝的窘迫,形成递进式笑点。学习委员的圆场与表演者‘这铁丝太粗’的辩解,既呈现了典型的推诿式幽默,又暗含对‘气功’表演的荒诞解构。观众集体忍俊又不敢发声的描写,精准捕捉了校园晚会特有的微妙氛围,容易引发受众对集体活动中类似尴尬时刻的共鸣。结尾当事人自我开脱的台词设计,在保持语言简洁的同时完成了画龙点睛的喜剧收尾,符合延迟笑点与分享欲的特征。
327
收藏
2024/09/27 19:15